微风依旧 > 历史军事 > 北朝帝业 > 第883章 关东亲友

第883章 关东亲友(2 / 3)

居住下来。
不久之前李倩之的兄弟李札之还因病去世,给本就前途不明的一家人身上又笼罩上了一层阴霾。
在场众人便不乏陇西李氏的亲戚,诸如王松年的堂姊便是李倩之的夫人,而那少年狂客卢思道还是李倩之的女婿,讲起他们一家近来所遭受的种种不幸,也都不免唏嘘不已,直叹早知如此的话,李倩之一家还不如当年跟随李裒一行直接前往关中。
如今李伯山在山南声势越发雄壮,就连他们河北群众都知关西宇文黑獭偷鸡不成蚀把米,想要制裁李伯山不成,反而遭其反制,并且李伯山更是一鼓作气的攻破江陵,将南梁大半人事精华都收入麾下,势力顿时便膨胀起来。
讲到这些事情,那少年卢思道又变得精神起来,忍不住敲案说道:“时流议论几家贤能,不乏推崇杨遵彦与李伯山为东西双璧!但是依我所见,杨遵彦虽然也得宠今朝,但相较李伯山却实在逊色太多!只可惜李伯山出世太晚,魏氏符命已经尽为镇兵所挟,不得已委身黑獭门下,如若当年便出,东西俱难成名1
年轻人推崇更加有能力的同龄人而轻视老家伙们也是人之常情,相较于卢思道之前那脑袋提手里的张狂发言,这话已经算是比较低调了。而在场众人听到这话后,也都不免各露沉吟之色。
自从六镇兵变以来,他们关东世族的处境便一直很尴尬。尔朱荣一场河阴之变直接将他们各家族人们当作猪狗一般屠戮,尽管又有李彧等世族代表协助孝庄帝反杀尔朱荣,但被践踏的尊严、被剥夺的势位终究是很难恢复了。
东魏北齐这方面,虽然从高欢信都建义时期开始便不乏关东世族积极响应,但是关东世族在高氏霸府当中的作用始终流于表面,很难接触到核心权位,始终被鲜卑武人们强压一头。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关东世族也在积极的尝试想要扭转这局面。比如在高澄入邺都辅政的时候,关东世族诸如博陵崔氏崔暹、崔季舒等为其鞍前马后的奔走。
尽管高澄谋身不谨而戏剧化的横死,但关东世族的投入也不谓一无所获。他们最大的优势便是人多,高澄死了、高洋又上来了,而高洋上台之后,其潜邸心腹杨愔等人自然就获得了重用。
齐主高洋常年征战于外,国中政务自然需要仰仗自己的心腹。随着高隆之等老臣陆续去世或是伏诛,杨愔在朝堂中也渐渐显露出中流砥柱之势,可以说是满朝政务、一人决之。自从六镇兵变、镇人上位以来,名门掌权者无有能过于杨愔者。      至于崛起于西魏的李伯山,则就是另一番气象局面了。其人虽为后进晚辈,但崛起之势却是分外迅猛,奇袭晋阳、数破河阳更如石破天惊一般,尤其其人接连挫败诸多晋阳勋贵大将,更让这些关东世族们感受到一股与有荣焉的爽快和自豪感,也是他们为数不多在面对晋阳勋贵时的底气来源。
所以尽管李伯山功业皆在西魏,而西魏又远较北齐贫弱得多,但是河北众人讲论其人的时候,都不免高看一眼的将之与当朝宰执的杨愔并列为当世世族名门的代表人物。当然,在卢思道等一些年轻人眼中,李伯山的功业较之杨愔甚至还要更加胜出一筹。
李礼成站在一旁,听着这些在河北的亲友时流们讲论他们对太原王的看法和评价,心中也是别有感触。
虽然说他心里明白,如今的太原王无论功业还是格局、都已经远不是这些势位之外的时流能够揆度的了,但听到这些人一知半解又态度认真的议论,也是颇觉有趣。
众人又畅谈了好一会儿,这才又将注意力转移到李礼成的身上来,当王松年起身向众人介绍的时候,李礼成也迈步走入其中,向着在场众人一一见礼。同时他心中也不免有些失望与好奇,在场时流十几人,却并没有他的兄弟。
因有王松年的引见,在场众人对李礼成倒是还比较客气,当然还是对他所能提供的书籍更感兴趣。
李礼成便也不再浪费时间攀关系,直接将他所拥有的书单以及今日携来的书籍统统摆列开来。众人一边传看着书单,一边围览着那些书籍,各自都充满了惊奇和求知欲。
东魏时期,在侯景叛乱以前,与南梁邦交还算比较和气,彼此间也不乏文化上的交流。但是双方在文化上各有偏重,也都各有不肯流传出去的经书义理。
如今李礼成带来河北的,都是在平定江陵之后,从江陵藏书当中挑选出来的有代表性的精华文卷,往往都是这些河北世族闻其名而未睹其文,没想到此时竟能从李礼成这个小小书商这里得睹全卷,心中自是惊喜不已。
在这些人当中,有的是单纯的对知识的好奇与渴望,有的人则有着更多的想法。
诸如王松年,仍然对于《魏书》述史不直而耿耿于怀,此际便想借着李礼成能够提供的史料来邀请一些志同道合之人,在《魏书》之外私修一部辨疑,以免千百年后《魏书》成为孤史,更加的辩无可辩。
这一提议自然获得了在场一些人的认同附和,虽然在严酷的刑罚之下,他们已经难以再通过正常渠道表达对《魏书》的质疑和否定,但也不甘心就此承认魏收所撰写的史书就是事实和真理,起码也要留下一些纸面上的证据以供后来人引据翻案

最新小说: 裂石响惊弦 抗日从东北军开始 烽火晋察冀 我的两千四百年日记 人在洪武,朝九晚五 舍弟吕奉先 大明:百岁修仙者,朱元璋亲爹 穿成朱标后满朝文武求我别死 家父诸葛亮,我打造了千年大汉 赝品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