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依旧 > 历史军事 > 我在欧洲搞军工 > 第210章 沪上风云

第210章 沪上风云(1 / 2)

加里布埃尔刚知道印度的情况时,还吓了一跳,非常担心印度会成为美国人或者苏联人,在老家西南方向的一颗钉子。

可后来,在苏联支持下,实力最为强大的印度国民军,北上试图重新统一印度时,和几个北方土邦联军发生战争。

双方表现出来的战斗力,实在是让整个世界大跌眼镜。按照后来巴顿将军的评价就是,哪怕是一群猴子之间的战斗力,都要比他们这些国家更优秀。

其实,这個问题作为印度这么多年宗主国的英国人是最清楚的,毕竟,印度的宗教习惯导致印度人的饮食习惯差别巨大。

英国人不得不将不同种族的人编在同一支部队服役,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因为不同的信仰,引发不同的矛盾。

同时,印度教的种姓制度也让一众教众间等级森严,低种姓的人几乎永远没有出头之日。而高种姓的人天生就拥有比低种姓更高的地位。

原来在英国人的管理下,还有人能控制局面。

可现在完全由印度人自己做主,那就可想而知,他们之间的关系有多么复杂了。这样的部队想爆发巨大的战斗力,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当然,也不能说所有的印度人都没有战斗力,最少英国人就给了锡克教的教徒们很高的评价。这些人就是原来在港岛和沪上常见的红头阿三们。

按照英国人的说法,信仰锡克教的教徒们是世界上最善战的民族之一。这一点,加里布埃尔没有真正见识过,但他相信,英国人既然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大家就不能自大的忽视这股力量的存在。

至于,为什么有锡克人的存在,印度战场上的战争还被巴顿将军评价为垃圾中的垃圾,原因也非常简单。

锡克人的数量在印度占比实在太低了,而且,这些人大多生活在印度北方地区,这些混战的印度军队中,很难见到这样的人存在。

其中锡克教信徒人数最多的印度国民军中,他们也并没有被集中使用,而是分散到了其他的队伍中担任尖刀。可国民军的军官们显然没有意识到,一支军队中只有极少数人有战斗意志。

那么被他们寄予厚望的刀尖,很可能就会成为一根小针,根本无法在战斗中发挥足够的作用。

总之,这次印度国民军的北伐后,印度的局势竟然默契地平静了下来。

而印度局势的急转直下,损失最严重的无疑是国大党和英国人。本来已经做好了一步步接管印度政权的国大党,被突然爆发的武装革命,打的体无完肤,甚至成为了人人喊打的投降派。

英国人也没能顺利和国大党完成权利交接,印度国民军的暴力革命,不仅摧毁了英国人在印度几百年的殖民统治,也没收了大量来不及撤走的英国资产。

这让英国资本家们损失惨重,英国国会也不得不抽调五万大军前来平叛。可最后的结果并不理想,虽然英国大军成功击败了刚刚崛起的印度国民军。

可背后土邦们的突然独立,彻底打乱了英国人的计划,让他们不得不草草结束这次远征,回头收拾起混乱的北方局势。

也正是因为英国人的撤退,给了印度国民军适当的缓冲,度过了最危急的时刻。让他们等到了苏联人的支援。

不过这个混乱的局面对英国来说,也并非毫无好处。

最少,他们的五万大军的回师,让他们成为了几个独立土邦的实际保护者,这和他们原来计划的缓慢全面撤离印度不太一样。

他们对这几个独立土邦的控制力要远远高于,计划中未来对印度的控制力。这对他们来说也不知道是福是祸。

在加里布埃尔的眼中,现在的印度就是一个翻版的战国时代,短暂的和平不过是表面现象。未来长时间的混乱一定会成为这里的常态。

也许自己的军火公司,很有必要在这里成立几家分公司,专门负责维护这个注定庞大的市场。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实际上,印度的局势怎样发展,加里布埃尔刚开始根本就没有过多关注。

虽然这里发生的一切都有他的手笔,但早在1946年6月10号的时候,他就已经乘坐飞机,前往了自己前世的故乡,那个现在还并不强大的东方大国。

此时的沪上虽然已经取消了租界,但原来租界地区一样生活着大量的洋人。而今天,加里布埃尔也以洋人的身份出现在了这里。

从一支庞大的车队出现在沪上机场的时候,就已经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大家都想知道,又是什么大人物来到了这里。

看着窗外纸醉金迷的沪上景色,加里布埃尔虽然身体非常疲惫,但依然兴致勃勃,不愿放下车窗的窗帘。

坐在副驾驶位的一个中年法国人,是唐工业公司东亚分公司的总经理,当初他被分配到这边的时候,可是非常不甘心的,毕竟在他看来,这和发配没什么区别。

可他怎么都没想到,自己竟然有机会和公司的老板见面,并亲自给对方带路。

“老板!前面就是原来的法租界了,是不是感觉这里的景色和我们法国的差别并不大。我刚过来的时候,要不是看到街上那些华人,还以为依然在法国生活呢!”

闻言,加里布埃尔只

最新小说: 烽火晋察冀 家父诸葛亮,我打造了千年大汉 我的两千四百年日记 舍弟吕奉先 赝品太监 大明:百岁修仙者,朱元璋亲爹 裂石响惊弦 人在洪武,朝九晚五 抗日从东北军开始 穿成朱标后满朝文武求我别死